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我们  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人才队伍
国家腐蚀工程中心主任
院士专家
技术专家
当前栏目:国家腐蚀工程中心主任 回到首页
国家腐蚀工程中心主任
2022-04-21    |    文章来源:          【 】【打印】【关闭

  韩恩厚男,1961年生,博士、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核用材料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腐蚀控制工程实验室主任、海洋结构腐蚀控制与服役安全评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1998年4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回国。现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2016-2019年当选(联合国)世界腐蚀组织(WCO)主席,2017年当选亚太材料科学院(APAM)院长,兼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2004-),核电设备老化管理国际组织(IFRAM)国际执委会成员(共15人,唯一中国人),(核电)环境促进开裂国际合作组织(ICG-EAC)理事会成员(共9人,唯一中国人)。担任Materials and Corrosion共同主编,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副主编,Corrosion Science等4个国际科技期刊编委,《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副主编、《机械工程材料》编委会主任、《金属学报》、《材料研究学报》、《中国材料进展》、《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材料与冶金学报》、《装备环境工程》、《腐蚀与防护》等期刊编委。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两项(2018,2006)、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09)、辽宁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两项(2005,2016)、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2007,2012),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一项(2018)、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一项(2016),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二等奖(2021),均排名第一。获(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International)惠特尼奖Willis Rodney Whitney Award(2016),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2),桥口隆吉基金奖(2011),钱三强科技奖(2021)、“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201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被授予(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International)会士(Fellow, 2008),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6),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三次担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999-2015),牵头负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

  韩恩厚研究员提出了环境谱损伤当量法,建立了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技术,成功用于飞机日历寿命定量评价和延寿决策。提出环境断裂具有局部化特征,发现恒载荷下高强管线钢在近中性环境中会发生应力腐蚀开裂,改变了国际上传统认识;提出了腐蚀裂纹当量法,建立了腐蚀管道剩余强度评估技术并形成国家首个该类行业标准,避免了国外标准过于保守的弱点,在管道行业广泛应用。发明了纳米材料浓缩浆与系列高性能纳米复合防腐蚀涂料技术,在飞机、电网、船舶中大量应用。发明了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成功用于航天、汽车等领域。自主研制10类模拟核电站腐蚀失效模式的测试系统,其中模拟360℃/20MPa核电环境中进行原位光学、电化学、光谱、声发射、力学的综合测试装置、原位划伤电化学装置属国际首套,并形成17项评价标准。首次发表了核电高温高压水中划伤再钝化动力学,获得了部分材料类别、制造加工工艺与缺陷、运行水化学等影响核电装备服役安全的机制与腐蚀损伤动力学规律,被国际同行认为“金属所在这个领域位于国际领先行列”;突破技术壁垒,提出局部损伤耦合法,开拓性建立服役安全分析与寿命评价技术,用于在役与在建核电关键装备。完成了大亚湾核电站核岛关键构件开裂根本原因分析和寿命评估,并提出处置策略,是“国内首次完成的百万千瓦核反应堆一回路关键管道部件的安全评价与应力腐蚀评价”。发表论文600余篇,他引22,000余次,H因子74;授权发明专利130余件(含美国专利3件),30件已转化;合作起草并发布我国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项、团标17项;合作著编译著作10部(含章节);国内外大会和邀请报告170余次(国际80余次、国内90余次);培养毕业研究生100余名。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萃路83号  
电话:024-24500105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辽ICP备05005387号-8